税苑先锋|“中国好人”陈洪友:四十年“税”月征程与赤子初心 -米乐平台

2025-04-21 15:16:15 来源:鲁网

  鲁网4月21日讯(首席记者 张佳伟) 上世纪八十年代,二十多岁的青年税官陈洪友蹬着“大金鹿”穿行在泗水县的山岭间,车筐里的搪瓷杯磕碰着算盘叮当作响。面对辖区山多户散、人少事繁的实际困难,他凭着一股“愣头青”的劲头,带着一支笔、一把算盘、一本完税证明、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杯走街串巷。

陈洪友在社区进行税费宣传,为纳税人缴费人答疑解惑。(供图 周蕊蕊)

  铁算盘到金税三期:永不褪色的“税干”魂

  “每天自带粗粮饼子当干粮,条件好时能吃上一顿白面饼。无论下乡到哪个大队,要壶热水喝就是一顿饭。”陈洪友说,艰苦环境磨炼出坚强勇敢的品格,他走遍辖区内47个自然村,逢人先说税收事,入村必到税户家,用脚丈量了辖区的每一处土地,也快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这些泛黄的记忆碎片,拼凑出了改开初期基层税官的群像。在后来的岁月里,从手工开票到电子申报、从“省级大集中”到“金税三期”,这位“老税干”亲历了税收征管的历史性变革。

  进入税收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年近花甲的陈洪友仍旧主动请缨参与税收征管系统升级,戴着老花镜逐字研读操作手册的样子,成为年轻税官记忆中最生动的教学场景。

  当被记者问及想对青年税官说些什么时,陈洪友掏出贴身携带的党员徽章:“扎根、学习、奉献,这三个词我记了四十年。”他特别提到了当年在村口老槐树下摆的流动征收点:“算盘珠子磨出包浆那会儿,我们就知道,税收工作的根脉永远扎在泥土里。”

  “政策变了赶紧学,系统升级抢着学,就能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边界和能力维度,就能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陈洪友坦率地告诉记者,“时代在快速发展,青年人会面临很多挑战和压力,但也代表着青年人拥有无限的潜力和美好的未来。”

陈洪友在办税服务厅与青年干部共同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办税协助、政策咨询、疑难解答等服务。(供图 周蕊蕊)

  银发生辉:永不退休的党员身份

  2021年,泗水县税务局办税服务厅的“陈洪友工作室”挂牌成立。退休近十年的陈洪友带着3位银发同事重返服务一线。

  “当年啃着冷饼子走47个村收税的经历,对我的工作理念有很大影响。在和村民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文化水平不高,对税收政策理解起来很困难。所以我就尝试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他们讲解,时间长了,就能够自然地把政策条文转化为接地气的语言。”

  在面对调解税费纠纷时,“陈洪友工作室”也始终秉持“说纳税人能听懂的话,让纳税人能够真正理解政策”的理念开展工作,工作室墙面上“有难事,找老陈”的锦旗,映照近两百次政策咨询、百分百纠纷调解满意率的骄人成绩。

  “共产党员没有退休二字,为民服务没有终点。”这句话陈洪友常挂嘴边。金庄镇村民孔凡英家庭接连遭遇变故的十余年间,陈洪友带领的帮扶小组从未缺席,送去的不仅是米面粮油,更是重燃生活希望的火种。

陈洪友于寒冬中不顾自身安危,勇救落水青年。(供图 周蕊蕊)

  纵身一跃:冰湖淬炼四十年党员初心

  2023年2月的一个傍晚,北风还裹挟着冬日的寒意。68岁的陈洪友在泗水县圣源湖公园散步时,突然听到湖心传来断断续续的呼救声。浑浊的冰水中,一个年轻身影正在挣扎。这位国家税务总局泗水县税务局退休干部未及多想,纵身跃入两米深的湖水,用冻得发紫的双手托起年轻生命,也托举起一个共产党员四十年如一日的赤诚担当。

  “这是一条命呀,不救她,我会后悔一辈子!”面对获救者家属送来的锦旗,陈洪友朴实的回答令人动容。这位有着39年党龄的老党员坦言,救人的瞬间已经顾不得再多想什么,但事后想来确实后怕。

  “毕竟我当时是快70岁的人了,万一出了危险,我的家人怎么办?不过我从不后悔这么做——如果不救她,自己良心上过不去;如果不救她,更对不起自己40年老税干和老党员的称号。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还会这么做。”陈洪友在面对采访时告诉记者。

  “积极地去拥抱生活,努力奋斗。站在将来回望现在才会发现,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就能让社会一点点地变好。”陈洪友说。

  从青丝到白发,从税徽到党徽,这位“中国好人”用四十年光阴诠释着:有些信仰永不磨灭,有些担当永远滚烫。新入职的青年税官们来工作室取经时,总能看到老税干们伏案的背影,微微佝偻的脊梁,挺立着共产党员最挺拔的姿态。

责任编辑:张佳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