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调查 | “小黄淮海”成“吨半粮田” -米乐平台
秋收时节,山东省禹城市伦镇西城子坡村外的玉米地里,收割机有序穿梭联合作业,种粮大户刘兴平200多亩玉米喜获丰收。“今年我们村的粮食产量都很好,我家的玉米亩产大多超过1700斤,小麦加玉米两季产量实打实过了1500公斤。还是科技的力量大,谁能想到原来种啥啥不长的盐碱地,能有这样的好收成。”1978年出生的刘兴平,退伍后在2016年干起了家庭农场。
昔日盐碱地,今朝变良田。数据显示,地处黄淮海平原的禹城,1966年粮食平均亩产90公斤,到1989年提高到756公斤,2008年起,禹城实现粮食平均亩产过1000公斤,成为吨粮市。今年秋收接近尾声,禹城市10万亩吨半粮产能创建核心区预计实现平均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其中有不少是曾经的盐碱地。
战黄沙、斗盐碱,打响粮食安全翻身仗
作为我国粮食重要产区,黄淮海地区曾经分布着大量盐碱地。尤其是禹城,80万亩耕地中曾经半数是盐碱涝洼,因其集中了“旱、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因此被称为“小黄淮海”。
1966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百余名农业科技人员来此建立禹城综合试验站,开展旱涝碱综合治理。科技工作者与禹城人民一起战黄沙、斗盐碱,取得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治理的重大成果,打响了科技种粮“黄淮海战役”的翻身仗,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西城子坡村就属于当时盐碱地治理的范围。该村现有村民280户,土地2305亩。“早些年是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活,只见播种不打粮。”年过七旬的村民陈金庭回忆说。
9月22日丰收节当日,新时代盐碱地改造学术交流会在禹城召开,87岁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原副所长、禹城综合试验站首任站长唐登银特地从北京赶过来。看到眼前丰收景象,他难抑激动之情:“我在禹城综合试验站工作了37年,沙碱不退,我们不走。从年产90公斤到吨半粮,真是取得了大成就啊。”
他回忆,禹城试验区包括11万亩盐碱地,以及北丘洼(浅层咸水重盐碱地)、沙河洼(古河道风沙地)、辛店洼(季节性涝洼盐碱地),总称为“一片三洼”。试验站科技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一起,采取“井灌井排旱涝碱治理技术”“强排强灌”“井、沟、平、肥、林、改”治理旱涝碱综合技术,逐步形成“一片三洼”治理模式,开展了盐碱、渍涝、风沙洼地的综合治理开发试验示范研究,掀开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大幕。后来,“禹城经验”在黄淮海地区和全国多处推广。
“现在种田都是科学配方”
10月9日,禹城市尚信齐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张树军的1000多亩玉米收割过半,即将迎来小麦播种的关键期。“麦种怎么选择、该施什么样的肥,都有专家给指导,现在种田都是科学配方!”张树军说,他每年都要对自己田里的土质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的数据,完成肥料的配比。
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站长李发东介绍说,根据土壤检测数据施肥,一方面可以保障粮食产量,另一方面对于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也有好处。如今,他们的研究已经从保障粮食生产向生态农业建设方面转变。
记者看到,科研人员通过“地下水模拟装置”,观测地下水位和土壤水分、温度、盐度的变化情况,根据观测数据形成技术指南,指导农民做好农田管理。李发东介绍,这个装置共有160个传感器,每分钟有480个数据产生,这些数据会传输到数据中心,为农业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高产麦种选用、测土配方、精细整地、水肥一体化……张树军说,现在有了这些科学技术指导,种粮不仅省时省力,产量更有保障。
禹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振刚介绍,禹城把科技力量渗透到育种、施肥、农机等环节,开展土壤改良、品种选育、农机装备提升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探索“高标准农田 ”模式。结合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追施堆沤肥,进行智能化、精准化管理,还引进来自中科院、农科院、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的26支科研团队在这里建立农家小院、实验基地,科技助力粮食连年丰收。
科技基因带来产业结构嬗变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源于科技的带动。而科技的基因植入禹城大地,也深刻影响了这座城市的产业结构,孕育了山东省唯一一家设在县级的国家高新区。
禹城被称为中国功能糖城,功能糖产业起步最早的保龄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霞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用玉米做原料生产低聚异麦芽糖,而正是禹城综合试验站的牵线搭桥,成就了禹城功能糖产业发展。”目前,禹城市功能糖综合产能占国际市场35%,国内市场70%,低聚木糖、木糖醇等产品产能居业内前列,拥有上市公司2家。
禹城市“玉米、大豆、小麦、奶业”4条标志性产业链都与粮食生产有关。禹城市委书记苏兰武认为,禹城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功能糖城、大豆产业之都、优质小麦之乡、北方奶业基地”,与中科院、农科院一批科技工作者扎根禹城,开展黄淮海大开发,种下的科技种子密不可分。
目前禹城建有低温豆粕加工基地和大豆蛋白生产基地,是规模可观、技术先进、市场体系完善的豆类食品产业集群。还培育高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200余家,这些企业年可加工各类农产品的数量,相当于200万亩小麦、300万亩大豆、400万亩玉米的年产量,远超禹城当地耕地总产量。“禹城将聚焦科技创新,赓续科学家精神,推动粮食生产和产业化再上台阶,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苏兰武表示。(记者 贺莹莹 通讯员 王志强 梁民 白聪聪)(完)